【疫情減壓】太子舊香港藝術概念館開放 盡見社區變革超多打卡位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1/08/13 15:37

最後更新: 2021/08/13 15:41

分享:

分享:

太子舊香港藝術概念館開放,呈現社區的發展脈絡。

近年各社區急遽發展,不少具歷史價值的舊樓老店被拆掉,換來一楝楝簇新的納米大廈,人情味也煙消雲散。憑藉舊物,也許能喚回一點昔日的生活回憶。地產發展商樂風集團最近就在太子基隆街的幾個舖位,開設這個「舊香港‧融舊-藝術概念館」,將50至80年代的日用品重整裝置,引起公眾對於舊樓文化及保育工作的關注。

地產發展商樂風集團在太子有此「舊香港‧融舊-藝術概念館」開放,這鳥籠的裝置極好打卡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記得灣仔的老街坊說過,60年代像藍屋那樣的舊唐樓,「根本一條街都係,沒啥特別」,現下只是留下一楝,才倍覺矜貴。昔日旺角、太子一帶其實亦有不少走馬騎樓式建築,也面臨清拆的命運。地產發展商樂風集團,就在基隆街的一個重建項目開設這「舊香港‧融舊 - 藝術概念館」,試圖以舊物連結社區感情。

手寫招牌是70、80年代本地工業發達的明證,館內也疊放得極有美感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麻石柱書法 訴說建築故事

概念館佔地約 4,000 呎,限時店舖陳列各舊樓中發掘出來的舊物,樂風集團助理董事鄭家俊Marco表示,「計劃命名為《Timeless Series》,是想以舊物見證不同時代的變遷,並以嶄新的手法呈現,表達『新舊並存』的概念。」未入館前,先會留意到走馬騎樓外幾條麻石柱寫滿如「九龍皇帝」式的題字,為90後建築師兼藝術家吳雨桐 (筆名「築墨青」)所書,象徵歲月隧道,並以用廣東話在寫著「石柱的身世」,甚具街頭書法的庶民味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Marco說館的前身是一間火窩店,清空後成為pop-up形式的藝術作品館,店內的七彩紙皮石柱還保存著。另外,也有木門、鋼窗、信箱、電器、傢俱(樟木櫳、摺枱等)、招牌、家品(如打字機、縫紉機、火水爐、黑膠唱盤等)的「前朝舊物」,涵蓋的時間由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不等,按照種類,分區域的陳列,當中有不少打卡位,如堆滿雀籠的一角牆身,留意那鐵柵欄也是從露台拆出來的,弧形設計相當罕見,當人站於圍欄內,想像被雀鳥包圍的氛圍中。

重現手寫招牌風情

館的另一亮點,就是那些手寫招牌︰60 至 8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,樓宇與商舖排列密集,手寫招牌更是蓬勃,一般招牌師傅均會與寫字匠合作,寫一個字約數十元,已相等於當時一般人一星期的薪酬;為了讓自家品牌在招牌叢中清晰可見,當時的招牌多以對比強烈的「白底紅字」作為主要的色調;而巨型的手寫招牌一般會在建築物上伸延出馬路,成為昔日香港街景的一部份。小規模而見諸一般工業大廈內、於80年代後常見的亞克力招牌,多以 3 毫米至 5 毫米亞克力膠片製作,均需對準筆劃及對齊文字,方能美觀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2

舊樓最讓人懷念的,就是鄰社之間濃濃的人情味。場內還有「唞涼」展示區,以舊木門與及「門凳」讓人休息,表達舊物再造的概念,配以吊扇勾勒出舊香港的一種乘涼文化,街坊們閒話家常,讓人遙想從前鄰居的融洽關係。

場內還有師父即製糖蔥餅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展中還有不少手寫招牌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值得一提的是,概念館所有陳列品都可供參觀者收藏,詳情可向現場職員查詢,全部收益將撥捐本地慈善團體 Project Space 間築社,此團體由一群建築系青年和專業人士成立,旨在為貧窮兒童及家庭提供協助,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,值得支持。

90後建築師兼藝術家吳雨桐所書的「永恒」、「傳承」的各式字體,從甲骨文到行書都有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舊香港‧融舊-藝術概念館

地點︰太子基隆街 1 至 7 號地下
日期︰8月13日至27日
開放時間︰星期一至五1pm至9pm 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12nn至9pm
費用︰免費入場
備注︰星期一至五設有懷舊小食,如麥芽糖餅、叮叮糖、砵仔糕、香蕉糕及糖蔥餅;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則有駐場師父表演傳統手藝—龍鬚糖及糖蔥餅製作。

記者︰馮柏偉